《旷野无人》 第9章

2003年6月22日星期日上午10点50分

现在是下午4点50分,治疗开始。

今天起床前很难受,浑身乏力,心脏好像跳不动。

心情与思绪沮丧起来。治了这么久,进展缓慢,这样的生活要持续到哪年哪月?吃饭肯定腹

胀疼痛;睡觉连做噩梦或持续失眠;没力气与人交往,更没体力去旅游或运动。有时甚至

看电视、听音乐的精神都没有,这种日子很难熬。

负面思维在蔓延,我必须阻断它的肆虐。

“这是上帝所定的日子,我们在其中要高兴欢喜。”

振作。心要静。勇气你在哪里?

手,手你必须伸出来,去啊,去摸索药瓶、水杯。健康人想像不出这时候病人要把药和水举

向嘴边是多么的费力。

我战胜沮丧起床了。

打开卧室窗帘,才知外面天气很差,阴沉的雨越下越大。心倒镇定下来了。

我知道,每逢这样的气候,我的身体总会出现不适。但我可以调整心情,沉住气,只要天气

好转,不适症状就会减轻。

起床后,不论做什么,心里都默诵:“上帝若帮助我们,谁能抵挡我们呢?”这是美国皮尔

博士《积极思考就是力量》一书所教的方法。书中还有以下训练法:

1。练习静默,倾听内心深处上帝的声音。

2。从上帝那里汲取能量,顺从上帝的节奏。

3。把快乐当成一种习惯。

4。慢下来,放松。

5。在潜意识中交托、相信。

6。练习倒空心思和不安全感。

7。想像自己在上帝的怀中休息、恢复。

8。让祷告充满感恩。

9。体力活动可减轻压力。

10。练习只是坐在阳光下的艺术。

随笔

不知道其他抑郁症病人有无这样的“特异功能”:变天或雷雨、热带风暴形成前,天灾将要

发生时,会有感应。因为这时我的身体会特

别难受。

每逢此时,我心里就会自问自答:天有病,人知否?

知道啊。

天有怒,人知否?

我会情不自禁地想起所多玛、蛾摩拉之城被毁灭的故事。这两座城里的人充满诡诈、欺骗、

骄奢、淫乱和不义,上帝用硫磺之火将城夷为废墟。

人类对自然的不敬和剿毁愈演愈烈。当心报应。

身体软弱的人有福了,他们心里会敬畏造物主,敬畏大自然。

重新翻看认知日记,不禁回味一句话:“练习只是坐在阳光下的艺术”。

如果你对一个都市上班族谈“练习只是坐在阳光下的艺术”,对方会认为奢侈,无聊。

职场即战场,人人争先恐后,睡觉都恨不得睁着一只眼。“只是坐在阳光下”?不要饭碗了

那是神经病。

当我坐在西聚园长椅上晒太阳时,我的心一分钟都没有停留在原地。心神飞驰,不知要跑到

哪里去。不知要追赶什么目标。但不跑就是不行,心似野马跑惯了,勒不住。

日记里还摘有这样一句话:一次只做一件事。

过去我

恨不能拥有杂技演员那样的本事:双手转着几只碟子,同时双脚蹬着

伞和瓦缸,头上顶着一摞瓷碗,嘴里还咬着一枝花。

即便吃早餐,我也习惯于边吃边看电视翻报纸听音乐,同时还不断打手机或

固定电话。视觉、听觉、味觉、嗅觉、触觉、知觉同时开动,一心几用。

我们早已习惯用最少的时间来办更多的事情,争分夺秒与时

间赛跑。

那些关于抑郁症的书,都谈到了如今抑郁症病人增多的原因:过度紧张。

生活的不稳定性;

信息泛滥;

增速;

高期望值与实况之间的鸿沟。

这已是老生常谈。就像听见“狼来了”,谁会当真?谁会在乎?

我们只关心职位会不会被别人取代。房要买车要换,人往高处走,迅

速拼抢一切资源。工作环境变幻沉浮,居住位置东迁西移,

家庭的聚散离合伤筋动骨,身边的人事朝是夕非。

我们可以相信谁?我们能够求助谁?

我们习惯说,活到老学到老。但是,在信息的洪流中,人被淹没窒息。

我们面临的知识和信息量等于以前所有世纪的总和。每五年为一周期,现存的知识量就

会再翻一番。

我每次进购书中心,只要在书架上下浏览二十几分钟,就会头晕、胸闷。书太多啦,像

一座座山倾压过来。

无形,无息,但确有杀伤力。

电脑、传真、电邮都在催促我们快些、再快些!这是急于求成的年代。

最好心一想事就成:今天早上买鸡蛋,下午就孵出小鸡来,明天就能下蛋,后天就繁殖成养

鸡场,大后天就荣登福布斯富豪榜。

父母恨不得儿女入名校,进跨国公司,拿百万年薪,嫁

豪门娶名媛,生高智商美儿女。比尔·盖茨能成功,我们为什么不能?

怎么可以一次只做一件事?

怎么敢“练习只坐在阳光下的艺术”?怎么敢!

2005年10月14—20日

链接

《所多玛和蛾摩拉》摘录

上帝对亚伯拉罕说:所多玛和蛾摩拉的罪恶甚重,声闻于我,我想亲自下去察看,然后

(bsp;再决定是否剿灭这城。

亚伯拉罕替城里的人求情道:假如城里有五十个义人,你还剿灭那地方吗?你不因为城里这

五十个义人而饶恕其中的人吗?

上帝说:我若在所多玛城见有五十个义人,我就为他们饶恕那里的众人。

亚伯拉罕恳求道:求主不要动怒,我再说一次,假若那里有十个义人呢?

上帝说:为这十个的缘故,我也不毁灭那城。

上帝打发两个使者去所多玛察看,只要见到十个义人,便饶恕那里的人。

——《圣经》故事

补白

如今有些人比所多玛人罪过还大,没有任何信仰、道德的约束。他

们所在之城尚未遭天火毁灭,是因为那城里还有十个以上的义人。

听过这故事的人多,警醒、反思的人少。有人嗤之以鼻,从不跟孩子讲这样的故事。这样下

去,城里的义人会不会越来越少?我担心。

bsp;第6篇认知日记(1)

2003年6月24日星期二

依然是脾虚湿困。中医说,不能勉强锻炼,不然适得其反。

我在练习将快乐当成一种习惯。面对看病、吃药、不适等每日必须经历的过程,保持心理平

衡。

英国心理学家苏珊博士在《看见红色感觉蓝色》一书中,认为抑郁症的负性思维方式可以在

几个月内得到扭转。这种认知治疗大约需要二十次左右,每次四十五分钟。

抑郁症病人内心有一种不间断的自我批判:

1。对自己的负面认识:“我一无用处”;

2。对周围世界的负面认识:“事事不顺心”;

3。对未来的负面认识:“我永远不会好起来了”。

认知疗法可分四步走:

1。为病人制定一个每日日程活动表。让病人活动起来,避免在心中反复琢磨自己的问题

2。让病人列出那些能给他带来快乐或成功感的活动(不管这活动多么细小),以使负面

思维重新获得平衡。

这些活动可以消除病人的无助、无望感。病人很快会开始感到一些满足和某种程度的成就感

感受到某种变化。

3。使病人相信他的负面想法仅仅是想法,而不是事实。

一些固执的想法可以用具体的显示来否认。例如:“我什么事情都做不好”,可以变成“我

开会发言可能不够好,但我在谈话中的耐心却很让客户满意”等。

4。治疗师从一开始就衡量病人的强项和弱项,从而选择能取得最佳效果的治疗方式。

最终目标是将抑郁病人的负性思维模式永久地逆转过来。

辅助治疗方法:

1。服用b6、鱼肝油;

2。多吃鱼、香蕉,喝喝咖啡;

3。每天散步六十分钟,五周可见效。户外运动能缓解焦虑,分散病态想法。

4。每天在同一时间起床,努力保持最佳睡眠量。

5。常听快乐音乐、快拍子的音乐。

6。每天记日记清理思维。

7。看电影、戏剧。

8。想做有乐趣的事尽管去做,适当放纵一下自己。

9。拒绝干扰,关手机,雇人打理家务。

10。每天用“一次贴”计划来减轻心理负担。

我从6月6日开始进行这种认知治疗。

苏珊博士这本书比德国心理学家努贝尔的《不要恐惧抑郁症》写得好。条理更清晰,内容更

丰富,更专业化但又不艰涩。而努贝尔的书可能是发在报章上的,太浅、太简单。

德国的心理学家属弗洛伊德学派,更注重童年阴影对病人的影响,更主张心理疗法。

英国的心理学家对童年因素只是一笔带过,他们更注重药物疗法,认为病人主要是因为长期

压抑、紧张,导致脑化学物质失调,大脑中5…羟色胺减少所致。但他们都承认认知疗法有较

好的作用。

对付抑郁症可用:信仰疗法+药物疗法+认知疗法。

着急,恢复太慢。

沮丧、软弱时,记住“信靠的人必不着急”,“那等候耶和华的,必重新得力,他们必如鹰

展翅上腾”。

“上帝的意思原是好的”。上帝有他的计划。要顺从。

祈祷,交托,感谢,安静,等待,盼望。怀着一颗属灵、喜乐的心。

随笔

此时是广州的舒适季节。气温20—31度,湿度50%,阳光亮,风送爽。这样的日子

全年屈指可数。这样的日子里可以回忆。

时间:2002年12月23日上午

地点:深圳北大医院精神卫生科专家诊室

人物:李博士、李兰妮

诊室的门敞开着,李兰妮在门口一探头,正空闲的医生就面带欢迎的表情示意她进来。

李兰妮心里飞快地想:真稀罕。医生居然空着,还会微笑。因为这里是特诊部医生就特别和

蔼吗?不一定。怕是因为这个专科门可罗雀。什么叫精神卫生?名字有点扎眼。谁

愿意进这种诊室啊。还有,挂一个号要一百元,有点贵。我要不是二级保健对象,挂号只要

二元五角,我也不会走进来开药。

李兰妮站在医生对面,她注意到诊台医牌表明这是个博士。

李兰妮(抢先声明):我不是来看病的。我想开点安眠药。你这儿能开几天的药?

李博士:你坐下来说。

李兰妮见医生并没有立即写处方单的意思,只好坐下。

李兰妮:我经常要吃安眠药。可是有些医院一次只给拿三天的药,到外面药店又买不到,请

你给我多开点好吗?

李博士:我这里只能开七天的药。

李兰妮(颇失望地):那……你药量给我开大一些吧。安定我一次要吃两片。舒乐安定有一

次我吃过四片。

博士一副吃惊、谴责的表情。

李兰妮:嘿嘿那一?

返回

上一页

点击功能呼出

下一页

上一页

下一页

旷野无人 倒序 正序

《旷野无人》本章换源阅读
X